衡东融媒7月24日讯(融媒体记者 文灿)2018年夏天,张志雄带上简单的行囊从三尺讲台“投笔从戎”深入脱贫攻坚一线,他要把初心印在印心村这个扶贫“战场”,把“满意度”奉献给贫困户。
从“教育”跨界到“扶贫”,开始时一片茫然。为了全面熟知扶贫政策,落实各行业扶贫措施,他开始疯狂学习:书上学、网上学,白天学、晚上学、周末学……培训总喜欢坐最前面,资料翻阅一遍又一遍。为了弄清一个问题,他要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为了落实一项政策,他经常“越级上访”。对待工作,他坚持“早做”,下达的任务总是率先完成。他说早做心里踏实。他追求“完美”!落实政策不落一户、不丢一人、不漏一项;县级扶贫知识考试,他妥妥地打了一个“满分”。
为了深入掌握村情现状,详细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与内心渴求,他挨家挨户不知走了多少回。他用他的脚步丈量了印心村每一寸土地。贫困户家中、田家地头都留下了他流连往返的身影;屋场会、老乡的板凳上都能听到他耐心宣讲着一项项政策。
扶贫先扶志。只有改掉这种不思进取的依赖思想,才能彻底铲除穷根。贫困户王某民,单身一人,之前务点小工勉强维持生计,失业后一直滞留家中,得过且过。为防止他堕落返贫,张志雄经常与他通话交流,多次帮助介绍务工。虽说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但他深信纵是水滴也能穿石,最后王某民自主发展起养鸡产业。
治贫先治愚。古人有“家贫子读书”的传统,防止贫穷的代际传递,把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,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。村里一位贫困户因车祸负债累累,孩子刘成汉濒临失学,他反复上门交流沟通,上下联系排忧解难,才让孩子重新回归课堂。与此同时,为了让肖玲慧能继续读高职,他不知打了多少电话,苦口婆心费了多少口舌。
育人要因材施教,脱贫要因户施策。村里贫困户刘冬平比较特殊,身患眼疾,几乎失明,妻子精神残疾,下有三个年幼孩子。如何帮助这样一户几乎无一劳动力家庭实现脱贫?他绞尽脑汁,集思广益。帮助申请小额信贷,建牛棚、买种牛、扩规模,请求技术指导,联系销售渠道……2019年刘冬平的牛栏里最多时候存有18头,年收入稳定超过5万元,如期实现脱贫。“盲人牛倌”的事迹广为传播,成为身残志坚、自主脱贫的典范。再苦再累,此时的他倍感欣慰!他希望成为刘冬平的眼睛,成为所有贫困户的眼睛,引导他们奔向幸福的明天!
如今的印心,新建的村委会宽敞明亮、柏油主干道宽阔通畅、通组公路全部硬化、村级电路升级改造、塘坝沟渠流水欢唱,人居环境洁净优美,人民生活幸福惬意!
责编:刘兰娟
来源:衡东县融媒体中心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5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4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3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2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9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8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7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6日)
下载APP
分享到